如何从偶然走向必然——博士班侧记
来源: | 作者:中商院 | 发布时间: 2022-10-25 | 13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如何从偶然走向必然——博士班侧记

 

改革开放40年,水大鱼大。有的人从无名之辈,转眼之间成为风云人物;有的人“在偶然中成功,却在必然中失败”;有的人奇迹般崛起,又泡沫般消失……市场经济的规律告诉我们:永远有新生,永远有死亡。

那我们要问:在新生与死亡的轮回背后,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背后,在偶然与必然转换的背后,有没有经验和规律可循呢?作为企业家如何应对大变局?在10月份列日大学HEC列日高商博士《公司变革管理与决策》课程上,我们可以找到答案。

 

 

正式上课之前,班主任谢瑞霞老师介绍了博士班的四位新同学:刘海宁、杨凡、赖信成、谢文开。

 


企业家都那么成功了,为什么还要读博士?

 

本次课程的主讲老师是列日大学HEC列日高商博士生导师、香港全球化中心创始人、著名时政评论专家邱震海博士。

 

 

在课程一开始,邱震海博士就抛出一个问题:大家为什么读博士?博士是什么?如何成为一个博士?读博士的目的,不是为了学到多少知识,解决多少问题,而是为了接近真理、发现规律,成为一个有“穿透力”的人,一个“通透”的人。邱震海博士反复强调:博士班不是为了解决问题,而是为了提升思维格局;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谋生,而是为了点亮人生。

如何实现这个目标,邱震海博士提出了三个办法:一是掌握诸多工具,比如批判性思维、第一性原则、应然与实然的区别等等;第二是不要崇拜、盲从老师,而是要质疑、挑战老师,老师与学生相互打磨,共同提升思想层次;第三是调整心态,一切归零,在质疑、挑战老师的过程中发现规律,提升维度,这样才能对竞争对手施展维度打击,取得最后的胜利。


博导指路:靠什么逆流而上 顺势而为?


在博导对话环节,学员向博士生导师邱震海与杨思卓提了很多问题。鼎正木业总经理龚循勇同学提问:当前中国如何推动科技革命?邱震海博士回答:文化开放是科技革命的前提与基础。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底层逻辑是让老百姓富起来,让老百姓自己做主管理自己。

 


企业E院副院长陈妍同学的问题是:当前名营企业地位如何,民命企业如何做战略调整?杨思卓教授认为:国家政策没有变,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变,因此民营企业的地位没有大变化。但是疫情之下,民营企业发展面临困境,调整的方向是,在国内,甘当配角;在国,勇当主角。

斯迈沃副总经理蔡意兴同学有个疑问:过去的成功经验有时会变成障碍,应该如何学习经验呢?杨思卓教授强调:所有的经验都是有保鲜期的,没有千古不变的成功经验,所有的真理都有边界,如何学习呢?可以学别人的经验,然后把经验总结成工具,然后用自己的经验去验证这个工具。

 

 

班主任谢瑞霞老师替学员提了一个问题:两位导师对博士学习和企业发展有什么忠告?邱震海博士有三个忠告:一是博士是最高学历,大家要提升思维与格局;二是要有批判性思维,勇于怀疑;三是不要急功近利。杨思卓教授的忠告是:老板们不缺烟火气,而缺乏书生气,作为博士生,大家需要的不是面包,而是要弄懂面包机的工作原理,然后制造一个面包机出来。


案例分析:凭什么从偶然走向必然?


绝对不要把成功的偶然当成是成功的必然,这是当前中国很多企业家犯的最大的错误。有些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发了财,就变得头重脚轻,认为自己无所不能,结果没有不跌跟头的。为了破译偶然与必然的底层逻辑,在第二天的课堂上,邱震海博士讲了凤凰卫视如何从神话走向衰败的案例。

在凤凰卫视的案例中,大家总结的有利因素有:老板刘长乐的人格魅力、时代背景,以及两个关键事件——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与911不利因素有:移动互联网与短视频的到来,凤凰卫视自身的变革等等。那么,这些因素哪些是偶然因素,哪些是必然因素,以及偶然与必然的判断标准是什么,其中的关联是什么,企业从偶然走向必然的规律是什么……

 

对于这些问题,邱震海博士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,而是通过不断对话,引导、启发大家思考,提出自己的答案。邱震海博士的上课方式,有点类似大哲学家苏格拉底。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,就是不给标准答案,通过对话启发独立思考。

 

当前国际冲突不断,疫情短期难以根治,全球经济形势恶化,企业家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呢?如何从偶然的成功走向必然的成功呢?听完了邱震海博士的课,我的答案有两点:一是扩大视野。不谋全局者,不足以谋一域;不谋万世者,不足以谋一时。二是洞察底层逻辑,抓住必然的成功因素,以不变应万变。

 

各位同学,你们的答案是什么呢?

 

 


媒体中心
NEWS AND INFORMATION